Post By:2006/9/27 12:49:42
[img]/tp/bbs/200609/27/2006927124967688.jpg[/img]
[b]一、综合
全市经济增势强劲,速度、结构、效益基本协调统一,主要宏观指标走向一致,虽然受“非典”影响,一些行业遭受损失,但由于措施得力、防范积极,加之经济增长的抗风险能力提高,因此,“非典”没有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,整体经济呈现速度加快、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。
综合经济实力增强,总体运行质量提高。初步统计,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.27亿元,增长22.6%;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24.81亿元,增长2.7%,第二产业增加值99.25亿元,增长28.6%,第三产业增加值71.21亿元,增长22.6%。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20%的目标。
电力供应保证了全市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,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发展速度相吻合。全社会用电量91857万千瓦时,同比增长17.2%,其中,工业用电量65160万千瓦时,增长21.4%。
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5:49:36调整为12.7:50.8:36.5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,国有经济、集体经济、股份制、三资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分别占到2.2%、5.2%、38.9%、36.2%和17.5%;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,国有经济、股份经济、个体和私营经济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、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 7.8%、11.5%、68.1 %、2.1%和10.5 %。个体私营经济增长加快,截止2003年末,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 6.5万户,年内新发展15018 户;私营企业4578户,年内新发展970户;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 17万人,个私企业新吸纳劳动就业3.4万人。
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,工业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提高,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,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,服务业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拓,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,人们的消费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,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。
二、农业
农业生产稳步增长。我市始终把增加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积极调整农业结构,发展外向型经济,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,加大农业科技投入,优化品种、优化结构、优化布局,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,以壮大三大农业基地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载体,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突破,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,实现了农村稳定,推进了农业标准化、产业化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。
2003年,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7.1亿元,同比增长1.5%,实现农业增加值24.8亿元,同比增长2.7%,占GDP的12.7%,全市种植业继续向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倾斜,粮经比例由去年的55:45调整为54:46。
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。2003年末,全市实有耕地面积7.47万公顷,减少4.1%。
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:
2003年(万吨)
比上年+-%
粮食总产量
34.72
-11.0
其中:小麦
13.31
-23.6
玉米
15.64
3.4
花生总产量
11.93
2.6
蔬菜总产量
109.63
-1.2
水果总产量
3.76
21.5
林业生产快速发展。林业生产抓住建设生态城市、承办“绿色奥运”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,大规模植树造林,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233公顷,增长107%;森林覆盖率22.8%,提高4个百分点。
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。畜牧生产围绕市场需求,大力调整养殖结构,规模化经营、特色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,畜牧龙头企业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,畜禽产品产量增加。
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:
2003年(万吨)
比上年+-%
肉类总产量
10.53
6.7
其中:猪肉
3.36
5.2
禽肉
6.35
6.0
奶类总产量
8.95
27.8
禽蛋总产量
6.15
0.2
渔业生产发展平稳。水产品总产量32万吨,增长2.5%,其中,捕捞产量11.8万吨,下降0.1%;养殖产量20.2万吨,增长3.6%。海、淡水养殖面积1.54万公顷,增长3.8%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9.4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4.8%;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8455台,增长18.7%;农用拖拉机3万台,增长4.5%;农用汽车1906辆,减少0.8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54551 吨,减少3.6 %;农村用电量5.2亿千瓦时,增长16.6%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.86千公顷,减少2.8%,地膜覆盖面积2.85万公顷,增长10.9%。
三、工业
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,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,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以加快实施建设大工业体系为目标,加速园区工业经济的发展,着力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,全年生产、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。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0.4亿元,增长25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2.4亿元,增长35.4%,其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.9亿元,增长36.3%;集体企业完成9.6亿元,下降20.6%;股份制企业完成70.9 亿元,增长25.6%;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66.1亿元,增长36%;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1.9亿元,增长52%。
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:
2003年
比上年+-%
原盐
25500
吨
-44.6
水产加工品
18229
吨
42.6
酒类
13802
吨
22.5
服装
20775
万件
8.6
皮鞋
19.54
万双
163.7
革皮服装
748840
件
-7.8
塑料制品
7376
吨
44.5
日用玻璃制品
47823
吨
13.4
铸件
26703
吨
31.3
发电量
17161
万千瓦时
31.8
自来水生产量
1900
万吨
11.8
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稳步上升。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.1 亿元,增长10.8 %,实现利润3.9亿元,增长25.2%。产品销售收入165.1亿元,增长36.6%。产品销售率为93.3%。企业个数增加较多,总量膨胀加快,2003年末,我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3家,比2002年末净增58家。民营工业经济活力凸显,民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去年的176户增加到219户,完成产值132.8亿元,占全市工业产出
[img]/tp/bbs/200702/24/2007224145446984.gif[/img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