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捂秋冻
“春捂秋冬”是人们在几千年预防疾病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中医认为,冬去春来,是大自然与阴转阳,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,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,但是气候经常变化,一会暖一会冷,俗话说“春天天气孩子脸,一天就会变三变”往往是太阳出来后,风和日暖,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。特别是早晚温差较大,这一段的气温我查了一下,跟过山车一样,最高到22度,第二天最低就又到零度了,且春天多风,实验表明,风速越快,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、越多,人就会感觉怕冷,可见春寒料峭风作祟。
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,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。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,常常有3-5°C之多,甚至更大得多。特别是,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,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,才能避免受凉致病。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(秋)季升(降)温最急,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"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"的养生谚语。
捂对地方才健康
Spring
捂 下 中医讲寒自下起,寒自脚起。
药王孙思邈提出春令穿衣宜“下厚上薄”的主张,既养阳又收阴。遗憾的是,现在很多青年人,特别是青年女性,穿鞋露脚脖,过早的穿短裙短裤,使换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。
有报道,突尼斯妇女喜欢一年四季穿裙子,大多数妇女或多或少的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;日本小学生人冬天穿裙子,很多人说是日本人是为了锻炼意志耐受寒冷,实际完全跟这没关系,只是人家觉得穿裙子美,好看而已。
日本人的关节炎特别高发,全球最好的治疗关节疼痛的膏药生产厂家就在日本。据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的长期研究观察发现,日本现代女性发生的诸多妇科疾病,都属于中医的“寒证”范畴,与受邪有直接的关系。所以要风度也得要温度,不能做个病美人。穿衣可以下厚上薄的一个原则。
捂 头 头为“五阳之首”最宜散热,使热量由此丢失,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讲,戴顶适合的帽子会起到如同暖瓶瓶塞一样的保暖作用。
在门诊上经常听患者这样说“我知道我为啥头痛,前几年我每次洗过头头发湿着就睡觉了。”还有这样说的“张大夫,我知道我为啥头痛,是不是几年我每次洗过头都上班了,冬天天冷,出去头上都结冰了?”
现在是头上见点风就头痛,现在出门都戴帽子,不戴难受。头为诸阳之会,经脉上的阳经都在头上交汇,要注意保养风池风府大椎这些部位。
捂 背 背为督脉之海,为阳脉之海,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,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。
去年这个时候,学生刚开学的时间,我治疗的一个风湿病人,是一个老师,她觉得天气暖和了,骑电动车上班就没有戴手套,没几天就开始觉得手指僵硬,特别是早上起床后僵硬更明显,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,这就是典型的受风寒所导致的疾病。
捂 腹 背为阳,腹为阴,很多人的腹部手一摸都感觉比身体其他地方低几度,这就是不正常的,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,如果腹温太低就会导致胃肠道疾病、妇科疾病、男子的生殖系统疾病出现。
捂 的 标 准
大家记得两个谚语就可以了:
一是“二月休把棉衣撇,三月还有梨花雪”,这里说的是农历二月和三月;
另外一句就是“吃了端午粽,再把棉衣送”。
研究表明,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,15℃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。也就是说,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不捂了。
日夜温差大于8℃是捂的信号
春天的气温,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,春暖花开,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,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。日夜温差大于8℃时是该捂的信号。
7—14天恰到好处。捂着的衣衫,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。而减得太快,就可能出现“一向单衫耐得冻,乍脱棉衣冻成病”,这是因为没捂到位。
研究发现,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,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,也得再捂7天左右,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,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。